基于转化反应机制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12)
时间:2025-07-05
时间:2025-07-05
与镍的磷化物类似,铁的磷化物可表示为FePy。Boyanov等[88]研究了y=0.33、0.5、1、2、4时,FePy与锂的反应活性,发现当y=0.33、0.5时FePy对锂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活性。在FeP、FeP2、FeP4三种铁的磷化物中, FeP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114]。其反应机理为连续的嵌锂、转化反应两步机制,总反应为:
FeP+3Li++3e Li3P+Fe
包括两个过程: (17)
FeP+Li++e LiFeP(锂离子嵌入脱出反应过程)
LiFeP+2Li++2e Li3P+Fe(转化反应过程) (18) (19)
充放电实验表明,FeP首次放电平台在0.1 V左右,嵌入了相当于相当于每个FeP中嵌入了2.8个Li,对应880 mAh/g的首次放电容量;首次充电平台在0.9~1.1 V之间,相当于每个FeP中脱出了2.4个Li,对应720 mAh/g的充电容量,首次充放电容量损失约18 %。但是研究发现,放电至0 V时FeP的循环性能很差,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转化反应过程中的较大体积变化引起的,所以Boyanov等在首次放电至0 V后,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放电截止电压提高到0.2 V,来避免FeP转化反应时造成的体积过度膨胀,进而提高了FeP的循环性能。
3.3.6 其它过渡金属磷化物
磷化锌的电化学行为首先是由Bichat等[104]报道的,他们采用高能球磨辅之以退火的方式成功制备了磷化锌粉末(Zn3P2)。所制备物质首次放电的可逆容量达到700 mAh/g,相当于每个Zn3P2中嵌入了6个Li。在放电反应过程中,首先锂离子嵌入Zn3P2中形成三元化合物Li4ZnP2,随着反应的进行,Li4ZnP2转化为Li3P和金属锌,整个充放电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Zn3P2+4Li++4e →Li4ZnP2+2Zn
Li4ZnP2+2Li++2e →2Li3P+Zn (20) (21)
Woo等[106]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了不同钛/磷比的磷化钛化合物。在所有制备的化合物中,只有钛/磷比为1:4的磷化钛(TiP2)和磷的混合物具有电化学活性。该混合物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422 mAh/g。XRD和X射线吸收谱的结果表明,在放电过程中,随着锂离子的嵌入,该混合物转化为具有立方体结构的三元化合物Li0.5TiP4。随后的充放电反应就是锂离子在Li0.5TiP4中的嵌入/脱出反应。
3.4过渡金属硫化物
过渡金属硫化物最早被用作一次锂电池电极材料,层状结构的TiS2和MoS2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作为二次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广泛研究过,它们与锂的反应主要为嵌入脱出反应机制,已有很多专著对它们进行了综述[115-118],本文不再赘述。除上述材料外,铁的硫化物、镍的硫化物、钴的硫化物和铜的硫化物等与锂的反应主要为转化反应机制,因为有较高的理论容量,目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19-123]。
3.4.1 铁的硫化物
铁的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主要有FeS2、FeS,它们来源丰富、绿色环保、无毒,且有较好的高温性能,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曾被作为高温电池的正极材料受到广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