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法知识全文(9)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三、通假字
“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时,在传抄或行文中,本该写甲字,然而由于某种原因(或为求简,或因笔误,或因当时尚无其字),而写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用以代替甲字,这就叫通假。甲字称“本字”,乙字称“通假字”。
但必须注意,这种通用、借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了的。通俗地说,“通假字”就是在古文中,被大家认可了的错别字。
下面各句中都有通假字:
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 .
②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同“汝”)(“知”通“智”)
③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乌”同“无”) .
④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同“才”)
⑤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 .
⑥ 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 .
⑦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 .
⑧ 一屠晚归,担中肉净,止有剩骨。(“止”通“只”) .
⑨ 满坐寂然。(“坐”通“座”) .
高考对通假字的要求程度是:能依据上、下文,推测出比较常见的通假字。
下一篇:有关喷泉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