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强度”教学设计(5)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际内容都有可能被改写,或者说得到发展与完善。现代物理实验发现:电荷是可以产生的,也是可以消亡的。但是,有这样一个规律,产生时,总是等量异种电荷同时产生;消亡时,总是等量异种电荷同时消灭。也就是说:电荷的总量依然保持不变。我们说: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课件上呈现这一结论)
教师:我们猜测:整个宇宙,电荷的代数和是多少?
学生:零。
教师:我想也是的(不做正确与否的评价,只是提出相同观点,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得不到验证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一种猜想。但是,猜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从上面分析,我们也非常关心电荷的多少。我们再来回顾一个实验:用丝绸轻轻摩擦玻璃棒若干次,靠近悬挂的带电玻璃棒,观察现象;再用丝绸用力摩擦玻璃棒若干次,靠近悬挂的带电玻璃棒,观察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轻轻的摩擦过玻璃棒对悬挂玻璃棒的作用力小于用力摩擦过的玻璃棒。原因是:前者所带电荷大于后者电荷。
教师:很好。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称为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显然我们是用来纪念伟大科学家库仑的(适当地介绍,增添同学们对伟大科学家的敬仰意识),符号为C。电荷量不同,作用力就不同。那么物体所带电荷量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呢?这不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但是,探究这一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设计说明:任何概念的提出,都有必要性,要么是实践的需要,要么是理论需要。这样设计有利于同学们对概念的科学认识。当然,这也为下一节课教学做铺垫。
板书:四、电荷量 元电荷
电荷量单位:库仑 (C).
元电荷量:e=1.6×10-19 C
教师:我们知道:电荷负载于微观粒子上。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认为:只有电子带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