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1(8)

发布时间:2021-06-10

解析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考点。

在这几个句子中“亡”字由“逃跑不见”,引申出了“物的丧失、丢失”“人的死亡”“国家的灭亡”等含义。

2、抓住词义引申的某些规律

由具体到抽象,如“爪牙”,本指鸟兽用以自卫和谋生的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劝学》“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比喻“得力的帮手与武士”。这是比喻义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手法了。例如《诗经·祈父》中“祈父,予王之爪牙”。

①由个别到一般,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②由实到虚,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③因果引申,如“好”,女子得男子以为伴表示貌美。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 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3)对比联想 去(本义“距离”—离开—废除—舍弃)

4、要善于归纳集中记忆(见120个常用实词附表)

三、古今异义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

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词语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⒈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

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⒉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勾践灭吴》)中的“丈夫”则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⒊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