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1(16)

发布时间:2021-06-10

解析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考点。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总之,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是理解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一定要把上面所讲的各小知识点认真理解掌握,把知识的牢固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之三)

第三讲: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分析】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所谓“意义”是指这个虚词可以翻译为某意思,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很多文言虚词不用翻译或无意义,例如: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加点虚词“也”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无意义) ②輟耕之陇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加点虚词“之”用在句尾,补充音节,无意义)

所谓“用法”,是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说的。首先是指这个文言虚词的具体词性,其次是指这个文言虚词在句子中所起的某些语法作用,例如:

①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加点虚词“之”是助词,用在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加点虚词“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翻译为“却”“但是”等等)

因此很多文言虚词就只有用法而无意义。

【虚词种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等;同一文言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其词性可能不同。词性不同的同一虚词,其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也不会相同。在熟记高考考纲所限定的18个文言虚词时,先要知道这个文言虚词共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然后分别加以记忆。

【高考真题】

(2010全国高考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表修饰,可不译;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 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故正确选项是B。

(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第6题)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

C.降家皆为上所杀 几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