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几个重要问题(10)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问题
求落实的内容,却往往显得保守。如上面的例子,初中的要求与过去的《大纲》无异, 高中则“窄化”到仅了解秦始皇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用上述视点重新检讨“内容标准”的现代性,应该不是过分的要求。
第三,内容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内容结构也是突出课程现代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前所述,初中是欲打破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避免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19] (p.10)暂且不追究“专业化”的提法是否确切, 仅就无序的跳来跳去的内容而言,新课程并没有超越“成人化”的历史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很好地统整历史学习内容是其一,致使新课程的知识选择和教学的立脚点,仍依赖旧的学科体系,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裁减内容和为教学目标加上行为动词;没有认真处理主题和模块这类新课题是其二,致使新课程在运用教育理念和技术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没有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教育新理论中明确课程改革思路是其三,致使新课程在学习价值、学习功能、学习方法等学科性方面苍白无力。以高中必修模块Ⅰ为例,其结构极为不合理:引言与下面的具体的内容标准不搭界;中国史的内容选择与世界史内容选择极不对称;观念上的偏误明显,等等。如此的内容结构,尽管有课程论方面的支持,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产生错误导向则难以避免。
总之,两个《标准》未能很好地体现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且在学科教育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应积极、审慎地加以修订。按照《纲要》的精神和指导思想,首先解决《标准》给谁看的问题,如对“课程理念”理应是让教师们掌握的。其次要定准《标准》起何等作用,如整体思考其“内容标准”,其中包括初、高中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以及主题、模块学习内容的整体认识等。再次,注意把握《标准》的现代性、先进性问题,如高中必修模块所采用的狭义的“文明史观”,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被西方国家的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强烈批评的。“人类文明史”不等于某个区域的文明史,“现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修正诸如此类的观点,我们需要把握国际历史教育的潮流,认真地研究一下国外相关历史课程标准和重要研究课题,就可能帮助我们很快解决历史学科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当然,我们已有的经验和成就更不能忽视。
综观改革大局,上述大问题不解决,《标准》依然进不到教师们的视野,教科书中心主义主导历史教学的局面不会改变;包括课程研究在内的一切推进历史教育进步的科学研究,依然要从“实际”出发。“研”者,细磨教科书之内容;“究”者,推求课堂教学之技能;所谓教学策略,便是“教的办法”;所谓教学模式,不过“教的程序”。如今标榜“新课程”理念、方法指导下的“新课程论”、“新教学论”、“新教学法”,甚至是大量出版的“案例指引”,不已经为我们做了如此的结论吗?这都与《标准》的粗陋有关系。我们祈望,修订完善《标准》,使之确实有助于生成新的课程文化、特别是生成学科先进的文化观念。
上一篇:zmj-3293-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