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几个重要问题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问题
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赵亚夫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要:此次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推出了两个《课程标准》,即7—9年级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10—12年级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文中简称《标准》)。这两个《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中简称《纲要》)的指引下,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并在推进历史新课程实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进一步完善《标准》,使之成为推进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效工具,本文就两个《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肯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历史课程;课程标准;课程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5—0105—07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文本结构上完全一样。在课程构建方式上,按照时下的说法,前者是“主题”式,后者是“模块”式,差异较大。然而,不管是不是从应试的角度看,只要区别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甚至可以包括小学),对学段学习内容的考虑就不能回避“乘接”的问题。事实上,如今高中多采用的“模块”课程构建方式,更需要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基础。过去,对“乘接”(或循环)问题的处理,我们普遍认为是比较“机械”的,所以有“过于重复”和“简单复制”的毛病。现在,对“乘接”问题的处理,可谓大刀阔斧。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逐步注意到了新结构中的新问题。
一、为什么要进行历史课程改革
对于为什么有如此力度的历史课程改革,作为指导性文件的《标准》, 无疑是学科教师回答这个问题最权威的文本。遗憾的是,在广大历史教师所形成的“共语”中,既缺少“理性”,也匮乏“学科性”。就连我们这些在大学里专门从事历史教育研究的人,也要去猜“它究竟要说什么”,甚至是去附会“本来并不尽合理的东西”。
在培训中,教师们问:“为什么要出台《历史课程标准》,同样是改,就叫《历史教学大纲》,改的内容确是你们说的新东西,不行吗?”“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改,初、高中完全两个体系,延续传统(指课程结构)的路子改,不行吗?”对此,专家的回答非常肯定,不行。《标准》和《大纲》完全
上一篇:zmj-3293-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