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16)
时间:2025-04-06
时间:2025-04-06
黄、芒硝等,应用时则需要注意。
二、中药用量
为方便计算,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一般病例可按上述比例拟定药物剂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
三、给药方法
目前常用的内治给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口服药法
汤剂及各种内服中或药均可口服。汤剂的煎煮,药汁不宜太多,年龄越小药汁的量越要少些,并可采取少量多次喂服的方法,不必限制于是1日2次服。对抗拒服药的小孩,可固定
小儿头部,用小匙将药汁送至舌根部,将小匙竖起,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灌服,以防呛入
气管。另外,可在药汁内稍加食糖矫味,使之便于服下。丸剂、片剂可研成细末,加糖水服;颗粒及浸膏可用温开水溶解稀释后喂服。对幼童,服药时最好不是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争取患儿主动配合治疗。
(二)鼻饲给药法
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可采取鼻饲给药的方法,取消毒鼻饲管轻轻由鼻腔插入食管至胃中,用针筒吸取药液,徐徐流入鼻饲管内。
(三)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用蒸气吸入器械或气雾吸入器,使水蒸气或气雾由病儿口鼻吸入,常用于治疗肺炎喘嗽、哮喘、感冒、咳嗽等。使用中药作气雾吸入,注意不可直接用汤剂、口服液类药剂,只能用注射液类药剂,如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吸入时可将蒸气对准口鼻,或将管口含于口中,通常每次吸入20分钟左右。
(四)吹鼻法
用药末吹入鼻腔内取嚏,或将药液滴入鼻腔内,可治疗窍闭神等病证。
(五)直肠给药法
取导尿管作常规消毒后,轻轻插入肛门直肠中,用针筒吸入药液缓缓流入直肠;或将药液倒入点滴瓶中,接上输液管,使药液徐徐滴入直肠中,通过直肠吸收以治疗疾病。此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外感发热、肠胃疾病、水毒内闭等,有较好的疗效。
(六)流向给药法
将供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的中药制剂,按要求给予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如用清开灵注射液加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以治疗外感发热。
四、常用内治法
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分析病机之后,应针
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治法。
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多种治法。
(一)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由于外邪郁闭肌表,开阖失司,故可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可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使郁于肌表
上一篇:《陈涉世家》课后练习题
下一篇:Book6 Unit4 词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