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7)

时间:2025-02-24

一样,有着甚深的值得深长思之的地方。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 来自: 免费论文网

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三年,是大陆古文论研究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进展是研究者观念和方法的多元化;研究队伍的扩大与研究范围的极大拓宽。《史》的著作,较前多样化也深化了。除了复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1979年之后陆续出齐之外,后二十三年撰写的,最早当然要数1981年出版的周勋初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和同年出版的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1987年出版了蔡钟翔等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1989年起,陆续出版了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1995年出版了张少康、刘三富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1999年出版了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蔡镇楚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这些《史》在写法、侧重点和广度深度上各有特点。至七卷本的《史》出来,文学批评史的规模,在现有的体例框架内,无论在材料的搜集,还是在材料的解读上,都已经做得相当充份了。作为《史》,它不可能做得像专题研究那样细密,也不可能涉及到所有问题。它只能取其要。篇幅如果再无限扩大下去,大概就可能做成资料长篇,就会失去史的意义。

此一时期,还出版了一些虽非《史》但却类史的著作,如1987年出版的湛兆麟的《中国古代文论概要》,1988年张乃彬的《中国古代文论概述》,1991年出版的樊德三《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和赖力行的《中国文学批评学》,1995年出版孙耀煜《中国古代文学原理》。这些著作,虽以论为纲,但也可以从中见到史的脉络。

上述的各种文学批评史,虽详略不同,对于理论批评的史料解读与评价各异,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就理论形态作分析与判断。从此一学科建立之日起就如此,似乎文学批评史就是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有的学者已注意到这一点的局限,提出只有结合文学创作实际,才有可能对理论批评作出正确的解读。就是说,对于批评家所论及的作家作品,应加以分析,而不只停留在他的理论上。程千帆先生与王运熙先生就一再提出这样的告诫。他们在这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板样。事实上,要把古文论的研究引向深入,光是从创作实际来印证理论批评之正确与否和它的价值所在,也还是不够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理论批评是否代表了批评者的真正的想法?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儒家思想是士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但是人生信仰、生活情趣甚至个人的情操品行,却未必样样符合于儒家的道德标准。因此就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在公开的场合,在公开的文章里,往往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而他们的真实爱好、他们的情趣,却常常流露在他们的创作中。在他们的创作里,不知不觉的反映了他们真实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只有把他们的理论批评跟他们在创作实际中反映出来的文学观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对他们的理论批评做出正确的判断。二是在我国历史上,有的时间段落,理论批评相对沉寂,而文学思潮却相当活跃,新的文学审美趋向、新的文学观念,大量的反映在文学创作里。仅就已有的理论批评结合所批评的作品进行研究,并不能反映文学新思潮、新观念的全貌。基于此种考虑,八十年代初,罗宗强提出把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