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6)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文学批评常用的感悟式表达方法,向着现代的科学研究转变。这当然与整个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有关,但与初创者大多曾接受过西方思想的影响,与他们广博的知识结构也不无关系。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这一学科在后来得到充足的发展。
三是在研究的取向上,初创者们更趋于求真。他们之中,虽然有的着重于资料的清理与彚集;有的着重于理论的阐释,但大都着眼于古文论本身的解读,而更少理论的引申发挥以至附会,当然也就很少后来出现的将古文论现代化、以“古人注我”的偏差。除了傅庚生的《通论》带着较为明显的理论色彩之外,其他各家,更多的是着眼于史实本身的阐发。这使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平实,虽说不是非常深刻,但却更有历史实感。
当然,与任何初创的学科难免幼稚一样,初创时期的专题研究虽也有像刘师培的《文笔辞笔诗笔考》、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陈寅恪的《四声三问》那样学术水准很高的论著,但大多数仍不免粗糙,无论在史料的搜集与解读上,还是在事实的梳理分析判断上,都还有待于深入。
二
1949年之后,古文论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向。由于政治社会环境的差异,大陆与港、台地区,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上,开始出现差异。大体说来,港、台地区,较多的保存着上半个世纪的研究路子,中间波动也不大。大陆地区由于政治形势的影响,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大体说来,可分为前十七年和最后的二十三年两段,中间有十年时间,虽有九十馀篇论文,但都是所谓“评法批儒”的产物,与严肃的学术研究无关。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古文论研究的中断期。
前十七年,专著有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修订本,和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罗根泽的《宋代文学批评史》;黄海章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16。此一时期,开始陆续出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专著选辑》17。专题研究只有论文五百三十馀篇,涉及的研究对象,并未超出前五十年的范围;就研究的深度言,除《文心雕龙》之外,在意境理论、风骨理论等问题上,有所进展。而学术思想的最大改变,是指导思想的变化。这十七年的古文论研究,是研究者力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去分析、批判继承古代文论遗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是用苏联的文艺学概论作为理论指导,去分析甚至套用古文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是认识到我们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继承古代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特色,因之十七年间前后两次提出应该重视古代文论的研究。两次都有较大的声势。但是,每一次过后又接着出来“纠偏”。两次都强调应该尊重民族传统、民族特色;又都在研究的实践上常常背离自己的传统,自觉不自觉的以苏联的文学概论去解读我国的古代文论,把古文论作为苏联文学概论的理论框架和理论观点的注脚;而不是从古文论的实际中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这种矛盾的现象与其中的原因,与那个时代的许多现象
上一篇:京信通信系统射频基础笔试试卷
下一篇:经典诵读内容(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