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3)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大纲》的书名正式出版。出版时,在序里说到它产生的经过:“一九三一年,我在国立武汉大学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次年夏间,写成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初稿。一九三二年秋间,重加订补,一九三三年完成第二稿。一九三六年再行删正,完成第三稿。”1937年刚开始排印,抗战暴发,稿件丢失,直至1943年,才将第三稿的上半部与第二稿的第四部合併出版。朱先生的这部著作,虽名为“大纲”,实则较之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不唯在篇幅上有了很大的扩展(近二十六万字),而且对于文学批评史学科的性质,也有了更为成熟的思考。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到他编写的三原则:一是以人立章节,而不对时代或宗派加以特别的标示。二是不对诗、文评分门别类的加以评论,而是对每一位批评家各方面的组合加以评论。三是“详近而略远”。 在这三个编写原则之外,他还有三个说明:一是对于批评家和批评材料的选择,不可免的带着主观的色彩;二是有自己的史观史识;三是对于文学观念的流变与批评家之间的比较,往往不能不加以判断。他说:“文学批评史的性质,不免带着一些批评的气息。”周勋初先生在评论朱先生的这部《大纲》时,除了朱先生序中提到的之外,又指出了《大纲》的另两个特点:一是参照西洋的学术对我国的古文论作阐释,观点更为明确;二是写入书中的文论家,都作了专题研究。由于有了专题研究的基础,因之也就有了很高的学术水准。8 在朱先生的《大纲》作为高校讲义流传之同时,郭绍虞先生也在清华与燕京讲授文学批评史;马鉴先生则于1936年在香港大学讲授文学批评。1934年,郭绍虞先生出版了他的批评史巨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下册因时局原因直至1947年才出版)。郭先生的《史》,洋洋七十馀万字,涉及的文学批评的面更为广阔了。对于文学批评史的撰写也有了新的思考。他更明确的论述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分期问题。他主张不以朝代而以文学批评的史的发展状况来划分不同的时段。他把我国的文学批评的发展分为三期八段。第一期是“文学观念的演进期。”第二个时期,是“文学观念的复古期。”第三期是“文学批评的完成期。”第一期又分为三段,即:周秦“文学”与学术不分,是广义“文学”的时期;两汉“文学”与“学术”开始区分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含义接近现代的文学观念的时期。第二期又分隋唐与北宋两段。第三期则分南宋金元、明、清三段。9不论后来学术界对于古文论是否需要分期与如何分法意见是否一致,郭先生的分期说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上是一种进步。它说明在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过程中,对于它的整体面貌、对于它的演变特点的认识是深化了。继郭先生之后是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1934年出版了周秦汉魏南北朝部份,以后修改与续写,到1943年分《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四册出版。五十年代,又重新编订为两册,于1957年出版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后来续写的第三册两宋部份,是罗先生辞世之后的1961年才出版的。郭绍虞先生在为罗先生第三册《中国文学批评史》作序时,对罗先生的书的特点作了十分确切的概括,他说:“他搜罗材料之勤,真是出人意外,诗词中的片言只语,笔记中的零楮碎札,无不仔细搜罗,甚至佛道二氏之书也加浏览,即如本书中采及智圆的文论,就是我所没有注意到的。”由于材料搜罗的宏富,也就拓宽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领域,陈、郭两位先生还没有涉及的问题,罗先生涉及了。
上一篇:京信通信系统射频基础笔试试卷
下一篇:经典诵读内容(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