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5)

时间:2025-07-09

中医基础理论

沉脉:顺—相生之脉
浮脉:逆—相克之脉
(五) 指导疾病的治疗
1、 控制疾病的传变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 确立治则治法
(1) 根据相生规律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如 心肝血虚:补肝血以养心血。
心肝火旺:清心火以泻肝火。
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肾阳)补土法。
(2) 根据相克规律
治则:抑强扶弱。
如肝脾不和:疏肝健脾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生金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法。
3、 用于针灸和精神疗法
如精神疗法的以情胜情法。
       第二章 藏象
概说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通过观察在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来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治规律的学说。
(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 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奠定了生理和病理学基础。
3、 反复的临床实践
奠定了诊断和治疗学基础。
(三) 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分类
  五脏:化生贮藏人体精气,藏神,“满而不能实”,“藏而不泻”,多为实质性脏器.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以通为用,“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多为空腔性脏器。
  奇恒之府:形态上类腑,功能上似脏。
(四) 藏象学说特点
1、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 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器官不同于解剖学中的生物器官。
第一节 五脏
一、 心
(一) 心的生理功能(面色脉搏可反映)
1、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气强健 血脉通畅:面色红润,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心气虚 心血瘀阻:心前区憋闷、刺痛,面色晦暗,脉涩、结、代。
2、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指神志活动由心所主。“心藏神”。
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气。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理论依据 整体观念,五脏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血液
为神志活动物质基础。
心血亏虚,血不养心: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举止失常(二陈汤:陈皮12g 半夏9g 茯苓12g 甘草9g)
痰火扰心:狂躁。
(二) 心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1、 心在体和脉,其华(精华)在面
心血充盈:面色红润,脉和缓有力。

中医基础理论(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