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

时间:2025-07-09

中医基础理论

可采用“补中益气升提”之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仅指日光的向背:如“阳者,高明也,山之南,水之北也。”
概括事物属性的方法:如寒热、明暗、昼夜、日月、水火等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二、 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一) 普遍性
  阴阳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但有其规定性(既相互关联,右相互对立)。
  普遍性:如寒与热、明与暗、昼与夜、冬与夏、水与火、动与静等。
  规定性: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二) 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1、 无限可分性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如昼为阳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夜为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
2、 相互转化性
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事物阴阳属性相反,如:寒与热、明与暗、水与火等。
  制约: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削弱。
  意义: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阴平阳秘。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如上为阳,下为阴。无上,无所谓下;而无下,也无所谓上。
互用: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如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如:四季气温变化 冬春夏:阴消阳长
夏 秋 冬:阳消阴长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上半身 表 背 六腑 心 心阳
  阴:下半身 里 腹 五脏 肾 心阴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五脏为阴,主贮藏人体精气;六腑为阳,主传化水谷。脏

中医基础理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