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21)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中医基础理论
阴。(白虎汤加减:生石膏 知母 黄芩 柴胡 生地 麦冬(养阴))
(2)虚中夹实(养正为主,佐以祛邪)
如脾气虚 水肿。治以健脾益气,佐以利水。(四君子汤加减(健脾):党参 白术 茯苓 黄芪(补气) 车前子 泽泻)
(3)虚实并重
4、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如实热 大汗,气阴两虚,益气养阴。
(2)因虚致实:实际上多为虚实错杂。如脾气虚导致水肿。
5、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本质为实,却见某些假虚之象。
如热结肠胃,大便不通,反见神情默默,手足不温。(通腑泻热:大承气汤:大黄 芒硝(泻下) 枳(橙)实 厚朴(行气) )
(2)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本质为虚,却见某些假实之象。
多由于脏腑虚弱,运化无力所致。
如脾气虚,腹胀腹痛。
(二)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正盛邪退,邪盛正衰,邪正相持(疾病迁延),正虚邪恋(后遗症),邪去正虚(易复发)。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实热”性 阳盛则热
热则伤津 “阳盛则阴病”
2、阴偏胜
“实寒”性,机能障碍。
阴盛则寒
“阴盛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阳气偏衰、机能减退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先天不足 阳虚则寒—虚寒:畏寒肢冷
后天失养 阳偏衰 溲清便溏
久病劳伤 阳虚以脾、肾阳虚为主。
2、阴偏衰
阴气偏衰、阴虚阳亢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邪热伤阴 阴虚则热—虚热:低热
情志化火伤阴 阴偏衰 颧红、盗汗。
久病伤阴 阴虚以肺、肝、肾为主。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阴虚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虚症状为主: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兼有阳虚之象:溲清便溏。
2、阳损及阴
阳虚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虚症状为主: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兼有阴虚之象:口干舌燥,舌红少苔。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寒盛极于内,格拒阳气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性病理变化。
阴盛于内—内真寒:四肢厥泠
,面色苍白。
格阳于外—外假热:身热(欲衣被),口渴(不欲饮)面红(非正常,戴阳,面红如妆,游移不定)。
2、阳盛格阴
阳热盛极于内,格拒阴气浮越于外的真热假寒性病理变化。
阳盛于内—内真热:身大热,口渴。
格阴于外—外假寒:四肢厥冷(不欲衣被),脉伏(沉数有力)。
(五
下一篇:维修案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