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6)

时间:2025-07-09

中医基础理论

概念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中分出的重要支脉,为别行的正经。
  (二)循行特点
  离:离开十二经脉(多在肘膝以上)。
  入:入于体腔深部(向心性)。
  出:浅出于体表(多在颈项部)。
合:阴经的经别合入表里阳经经别,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三)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分布范围。
加强了足经与心脏的联系。
二、十五别络
(一)基本概念
十五别络,是指从经脉中分出的较大的络脉。
十五别络构成:十二经脉各一,督脉、任脉各一,再加脾之大络。
(二)循行特点
阴经的别络入于阳经。
阳经的别络入于阴经。
(三)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统率全身络脉。
渗灌气血。
三、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指十二经脉聚结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主要功能:联结筋肉关节,主司关节运动。
四、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
理论意义 生理:输送气血,滋养皮毛,抗御外邪。
   临床:内病外治。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脏腑组织器官
  脏腑同外周肢节的联系。
  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脏腑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输送气血
  经络输送气血,滋养脏腑组织器官。
  三、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感觉和反应。如针刺穴位时的“得气”。
   传导:得气感应循经脉向远程放射。
  四、调节机能平衡
经络能输送气血,协调阴阳,补虚泻实,故能调节平衡。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体表受邪,循经传之于内。
内脏有病,循经传之于外。
脏腑有病,循经互相传变。
二、指导临床诊断
(一)循经诊断
头痛 痛在前额:阳明头痛。
痛在两侧:少阳头痛。
痛在头后:太阳头痛。
痛在巅顶:厥阴头痛。
   (二)腧穴诊断
肺病在肺俞穴有压痛。
肠痈在阑尾穴有压痛。
三、指导临床治疗
(一)为针灸、按
摩等疗法的理论基础
辩证论治,循经取穴,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协调阴阳。
(二)药物归经
如头痛 阳明头痛:白芷
少阳头痛:柴胡
太阳头痛:羌活
厥阴头痛:吴萸、藁本
(三)某些特殊治疗
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 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1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