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2)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中医基础理论
小肠受盛化物。
小肠泌别清浊,化生气血,滋养心血。
病理 心火循经下移于肠:尿短赤、涩痛。
小肠火循经上扰于心:口舌生疮,心烦失眠。
(二)肺与大肠
生理 肺主肃降,推动大肠的传导。
大肠传导糟粕,有利于肺气下降。
病理 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气虚便秘。
大肠腑气不通,肺气下降不利:胸闷,气喘。(生黄芩30,莱菔子12,金栝萎(通气))
(三)脾与胃
生理 脾主运化,其气以升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
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病理 脾胃不和: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收纳运化失常)
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
胃气不降反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四)肝与胆
生理 消化:肝主疏泄,生成胆汁,促进消化。
情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
病理 肝胆不利:胁痛,口苦,纳差,黄疸。
肝胆火旺:胁痛,易怒,失眠。
(五)肾与膀胱
生理 :肾主气化,促进膀胱气化;肾主封藏,主司膀胱的开合。
病理 肾失气化,膀胱不利:小便不利。
肾失封藏,膀胱不约:遗尿,尿失禁。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饮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关系。
生理 饮食入胃,经腐熟后下降于小肠,泌别清浊。
清者转输周身,浊者下输于膀胱与大肠。
三焦为代谢场所,胆参与消化。
病理 胃为实热,大肠津伤:大便干结。
大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小肠清浊不分:尿少,大便泄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肾精所化之气(包括先天之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
肾气推动人的生长发育。
(二)温煦作用
阳气温通血脉
。
卫气温养脏腑皮毛。
(四)防御作用
卫气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袭。
(五)固摄作用
卫气、肺气固摄汗液。
肾气固摄尿液、精液。
脾气固摄血液。
(六)气化作用
广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狭义:特指水液代谢过程。
四、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
下一篇:维修案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