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3)

时间:2025-07-09

中医基础理论

腑阴阳相互协调,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本质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二陈汤:陈皮12g 半夏9g 茯苓12g 甘草9g)
1、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高热,大汗。
阴胜则寒——实寒:形寒(主观),肢冷(客观)。
2、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低热,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脏),颧红盗汗(睡则流汗)
阳虚则寒——虚寒:面色恍白(虚浮),畏寒肢冷,溲清便溏(稀)
3、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阴虚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阳虚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指导诊法
面红、发热、口渴、脉数:热证—阳
面白、畏寒、口不渴、脉迟:寒证—阴
2、指导辨证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阳:表、实、热
阴:里、虚、寒
(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
1、 确立治则治法
(1) 阴阳偏胜的治则治法
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阳胜则热—实热:清热
阴胜则寒—实寒:祛寒
(2) 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虚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则寒—虚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 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性)分阴阳 温、热:阳
凉、寒:阴
五味分阴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升降浮沉分阴阳 升、浮:阳
沉、降: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五材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种元素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哲学思想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升发、柔和、条达、舒畅——肝主疏泄。
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升腾——心阳温运血脉。
土爰稼穑:引申为化育、承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金曰从革:引申为清肃、敛降——肺主肃降。
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肾主水。
(二)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
1、 取象比类法——类比法
2、 推演络绎法——类推法





    
自然界五行    人 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季
 音 味 色 化 气 方 节  五 五 五 形 五 五 变
 脏 腑 官 体 志 声 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中医基础理论(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