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一、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理论体系的形成
1、 形成标志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 体系的确立
《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二) 理论体系的发展
1、 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
《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
3、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
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
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
(1) 季节气候的影响
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 昼夜晨昏的影响
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 地方区域的影响
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三)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1、 同病异治
相同的病,出现了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同为感冒病 风
寒感冒证:辛温解表——麻黄汤,感冒清热颗粒。
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解毒片(丸)。
暑湿感冒证(呕吐,下泻):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水
2、 异病同治
不同的病,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为不同脏腑病变。若均表现出为“中气下陷”,则均
下一篇:维修案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