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论文(11)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于表面现象,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答问频率很高,其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决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意义建构。事实上,真正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基础上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学生围绕分歧进行讨论,并引发了争辩。课堂成为学生辩论的赛场,学生的智慧在较量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真正体验了自主探索的意义和参与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涌动着活力和学生的灵气,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智慧的火花随处迸发,他们在共同分享着思想和智慧,培育着勇气和情感。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三、 课堂小结反思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建构是有层次的,既有表层建构的活动,也有深层建构的活动。学习者对自己建构行为的监控便属于深层建构活动。监控,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更加完善的意义建构。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
上一篇:第十章水平衡测试的验收
下一篇:安全管理制度适宜性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