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7)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
蔡 等: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
于动态比较优势变化要求的。
上述结果也表明,除了中间投入的贡献以外(在六类地区大约在70%—80%之间),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中国工业增长的重要源泉。在中国工业高速增长中,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约处在18%—28%之间。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作用明显高于沿海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作用最大,达到2717%;其次是中部地区,达到2618%;华东沿海地区的贡献作用最小,为1814%。相对而言,资本投入的贡献作用在0158%—211%之间,劳动投入的贡献作用在-0102%—512%之间。不过,我们使用微观数据进行的这种分区域分析,在TFP中没有反映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效应,以及人力资本和劳动时间强度变化的积累效应。在解析上述结果时,这些因素应该时时得到考虑。
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之一,就是把目前存在的区域增长格局转到更加符合地区资源禀赋
从而比较优势的轨道上面。归根结底,由于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丝毫不小于国家之间的差异,因此,雁阵模式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各个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路径。而应对经济危机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机遇。不过,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关系,,和预测国内产业转移和承接时,,,每,由于土地缺乏流动性,,土地价格在这些地区不可避免地日益升高,而在中西。,劳动力要素在一个国家内部的流动性毕竟是要大大高于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虽然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仍然存在,但由于农村劳动力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劳动力成本差异已经显著缩小了(Caietal,2007)。
这种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地区差异性,作为影响各地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成绩的因素,形成了目前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的地区分布特征,即与经济发达程度相一致,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的递减格局(蔡 ,2009)。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这种产业和外向型程度的分布,已经反映了改革开放中生产要素区域间流动和重组的结果。例如,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活动中,就包括了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劳动力。但是,在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和流动政策存在差异的条件下,迄今制造业发展或者说有竞争力的资源配置,仍然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
更重要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具备逐渐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潜力。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都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而随着制造业工资的快速增长,许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劳动力似乎更加便宜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AlixPartners,2009)。工资水平的上升是否真的会使得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产业的比较优势削弱从而影响我国的竞争能力?无论是断言还是担忧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生产主体的制造业,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丧失比较优势从而国际竞争力的论点,都有失观察问题方法上的不足。因为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因素,不仅在于劳动力成本,还在于劳动生产率。把两者结合起来则形成一个“单位劳动成本”的指标,即相对工资与相对劳动生产率之比(Ark,2008)。该指标的值越小,意味着可以用较低的实际劳动成本生产相同的产品。
除了需要观察劳动报酬的情况以外,准确地计算劳动生产率也成为度量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重要方面。度量劳动生产率的指标通常有两个:一个是平均劳动生产率(APL),它是每单位劳动力创造出的产出(即总产出除以劳动力数量);另一个是边际劳动生产率(MPL),它是最后一单位劳动力10
上一篇:excel绘制等高线图
下一篇: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