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2014必修一(2)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取意“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玺,并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不失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考点六、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概况: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同级地方行政设道),县隶属于郡。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相比)
4、作用: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当今“县制”的由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七、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晚期(明中期后)主要起消极作用。
1、进步作用:
①奠定、扩大了祖国疆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②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③与小农经济相适应,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④有利于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
2、消极作用:
①政治的专制色彩,易激化社会矛盾,易导致决策的失误、易形成腐败。
②过度的中央集权,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考点八、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仿秦制实行郡县制,同时有分封诸侯王。所以,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后诸侯国势力日盛,导致王国问题。
考点九、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设立:隋创立,唐完善。隋唐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与流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工执行)。
3、作用: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且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三省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提高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