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评介-经济学(8)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集得越多,对预期的准确性帮助也就越大。但是收集信息的成本也随收集信息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收集信息的成本大于正确决策所带来的利润,那么这就得不偿失。一个理性的经济行为者在收集信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放弃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努力”(李拉亚1991,p.226)。这一定义可简称为理性放弃(类似于理性疏忽)。笔者认为理性放弃会导致信息遗漏(类似于信息疏忽),并指出:“如果经济行为者遗漏了某些重要信息,那么他们的预测就可能出现系统误差”(李拉亚1991,p.227)。笔者把时间作为信息成本的单独一项特别列出,具有理论意义。这与经济人注意力有限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经济人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到不同的信息上,也就是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信息上。
理性放弃关于经济人只收集部分信息而放弃收集其余信息的思想与理性疏忽关于经济人只注意部分信息而疏忽其余信息的思想是一样的。笔者把时间作为单独一项列入信息成本与Sims关于经济人注意力有限是对应的。不同于Sims的方法,笔者是采用Kalman滤波方法来处理因采用部分信息带来的误差问题。
理性疏忽的一个细化是信息粗化处理或者说不精确处理。20世纪80年代问世,90年代发展起来的粗糙集理论便是一种专门研究信息粗化的数学理论,在计算机算法和信息工程上有广泛的应用。笔者研究了一种对混沌系统进行粗化处理的方法,即仅研究变量变化的涨与落,而忽略变量变化的具体大小数值(李拉亚,1995,pp. 146 - 150)。笔者采用这种方法发现了混沌系统的记忆现象:在混沌出现之前的某些规律性,在参数的混沌区间的一段内还能保留,当参数继续变大超过这一段区间后,这种规律才消失。依据笔者的研究结果,还可看出,笔者研究的混沌系统具有遇落必涨的特点。换言之,如果混沌系统的一个值是落,它的下一个值必是涨。而混沌系统的一个值是涨,它的下一个值不一定是落。并且,随着参数的变大,混沌系统取涨值的概率也变大。由此可见,混沌系统还不是纯粹的随机变量系统。“混沌的记忆性,表明混沌还不全是杂乱无章的,它也有一些内在规律可言。混沌的这些内在规律性,还有待于探讨”(李拉亚,1995,p.147)。
(二)关于粘性信息的论述
笔者提出:“预期具有粘性,短期内预期不会很快改变。由于我国的信息成本较大,特别是信息发表的滞后,导致经济行为者在获取足够新信息方面所需时间较长。这导致短期内经济行为者作预期时所依据的信息改变不大,因此预期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李拉亚1991,p.232)。这一论述与前面提到的Reis(2006a)关于粘性信息和预期的论述相似。这里,“信息改变不大”与粘性信息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它也表明了信息更新缓慢这一理论特征。
几年后,笔者认为短期内经济人信息改变不大思想可用短期内信息滞后这一概念更准确描述出来(李拉亚1995,p.52)。笔者认为短期内信息滞后概念与信息成本概念同样重要,在理论上具有同样的地位和意义。由于短期内信息滞后概念涉及到时期,笔者使用了信息时滞这一名称,并把信息时滞作为假设条件。笔者就信息时滞假设问题指出:“信息的发布和取得与经济变量不一定同步。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信息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或者说信息是瞬时的,不存在时滞的问题。在现实经济中,信息的公布之日与它反映的经济变量的变动之间要相隔一段时日,这一点在中国尤其明显。同时经济人收集已有信息不但需付出成本,也需付出时间。信息的时滞,导致预期不会在短期内很快改变。信息的成本和时滞,使经济人在收集新信息上所需时间延长,难以对经济变量的变动做出瞬时反映,从而预期呈现粘性。当然,一旦经济人取得所需信息会迅速做出反应,尽陕调整自己的预期”(李拉亚1995,p. 52)。信息时带概念不仅与粘性信息概念在思想意义上一致,在表述上也与粘性信息的代用词过期信息更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