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评介-经济学(2)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粘性价格理论,在承认预期是理性的同时,认为工资调整是分阶段进行的,或者说,工资调整是缓慢的。Gali&Gertler(1999)提出的部分企业设定价格的拇指法是粘性价格理论的重要进展。它表示了采用不完备信息做决策的情况,体现了降低信息成本的意图,成为粘性价格理论分析通货膨胀惯性的有力武器。这篇论文与粘性信息理论和粘性预期理论也有思想上的关联。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Sargent(1993)用计算机算法作为分析的基本工具,提出了有限理性预期理论。有限理性预期理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均受Simon的有限理性理论影响。Sargent(1993)的书推动了计算机算法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理性疏忽(rational inattention)、粘性信息(sticky information)和粘性预期(sticky expecta-tions)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界2001年后兴起的三种新理论。这三种理论具有相同的假设条件(如信息有成本,依据不完备信息做决策),相同的理论特征(如信息更新缓慢),相同的政策结论(如政策作用的延续和滞后),故可视为同一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继承了有限理性理论的思想,突破了理性预期理论和粘性价格理论分析问题的框架,解释了理性预期理论和粘性价格理论难以解释的一些问题,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在《美国经济评论》2006年5月号刊登了两篇关于理性疏忽和粘性信息的专题论文(Sims,2006;Mankiw&Reis,2006),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界认可这一新流派的理论地位。西方经济学界近几年涉及这三种理论的论文在迅速增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种新潮流和新动向。
二、基本思想
粘性是指经济行为不容易发生变动,是一种非线性现象。在现实经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粘性现象,如工资粘性、预期粘性、通货膨胀惯性、政策的滞后性和延续性等等。对这些现象,理性预期理论都无法解释清楚。粘性价格理论虽能解释工资粘性,但对其他粘性行为也难以解释清楚。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通过使用经济人信息更新缓慢和群体中信息传播缓慢现象能解释一些经济行为的粘性现象。这三种理论,为避免信息爆炸,均只使用不完备信息做决策,为避免信息处理的组合爆炸,均只求局部最优解,为避免信息成本的增加,均采用了降低信息成本的方法。这三种理论采用不完备信息和只求局部最优解,是继承有限理性理论的结果。而降低信息成本方法,则是这三种理论各自的创新。
(一)理性疏忽
理性疏忽思想可上溯到Knight(1921.p67)的论述:“明显地,如果考虑和估计的成本超过它们的所值,所做的理性的事情就变为不理性的。”
在Sims(2003)正式提出理性疏忽理论之前,Sims(1998)已给出了理性疏忽思想的经典论述:“因为在有限的时间个人有许多的事情要考虑,他们仅能投入有限的智力资源于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从个人的经验中我们知道许多我们每日都会看到的原则上会影响到我们最佳经济决策的数据,事实上并没有影响我们的行为。除非它们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或者我们偶然花一些时间重新评估自己的资产组合,它们才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Levy et al(2005)在研究价格信息变化时指出:“理性疏忽的基本思想是处理价格变化信息不是无需成本的行为。”“如果处理某种价格变化信息的成本超过收获,消费者会理性地选择疏忽那种价格信息变化,因之不对那种价格变化做出反应。”
虽然经济学家长期来就完备信息假设和不完备信息假设争论不休,但争论焦点是信息是完备的还是不完备的、信息有成本还是无成本,没有聚焦在可利用的信息和实际使用的信息上。理性疏忽理论的特色是,在所有可供利用的信息中,它只使用了其中一部分。这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