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评介-经济学(7)

时间:2025-07-07

同的结果。Carroll认为Ball的观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Dupor et al(2006)建立了双粘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粘性价格和粘性信息都起作用。他们认为这一模型能更好描述通货膨胀动态行为,为微观经济理论奠定更好的基础。

(五)模型模拟的政策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经验表明政策作用具有延续性和滞后性,如中国政府于2008年为刺激经济实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延续的,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是滞后的。但是,无论是理性预期理论还是粘性价格理论,均难以反映政策作用的延续性和滞后性。虽然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的模型在方法上各不相同,但它们关于政策作用的延续性和滞后性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Lucas(1973)的噪声信息模型和粘性价格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政策作用消失很快。Mankiw& Reis(2002)的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政策作用则具有延续性。理性疏忽理论关于政策冲击的反应也是延续的( Sims,2003)。在Woodford(2002)的噪声信息模型中,政策作用也具有延续性。Mankiw&Reis(2002)的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能解释货币对通货膨胀影响滞后的现象。理性疏忽理论关于政策冲击的反应也是滞后的(参见Sims,2003; Woodford, 2002).Carroll( 2003)认为Mankiw&Reis(2002)关于宏观经济动态分析(包含政策作用分析)的结果也直接适用于他的论文,故其具有与粘性信息理论同样的政策特点。

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描述的经济行为均具有粘性特点,由其推导出的政策行为具有粘性特点就不足为奇了。粘性信息模型不仅能反映政策作用的滞后和延续,还能反映在政策提前公布的情况下,经济人对未来政策冲击的反应。Reis(2009)在论述粘性信息一般均衡模型(SIGE)时指出:“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看到了对央行透明性越来越重视。对透明性讨论中的部分观点认为,如果央行行为可以预测,它将降低私人部门决策者的困惑和错误。根据这一观点,如果政策冲击必定发生,那么政策应该提前公布,并和公众进行明白无误的交流。在SIGE模型中,于是提前几个季度宣布金融政策冲击,这样在政策宣布至经济实际实施的过渡时期内,大部分经济人有时间学习这一政策冲击事件。”模型结果“显示了在美国和欧洲提前一到两年公布金融政策冲击的结果。这里,在季度t-0时公布金融政策冲击,在季度t-4或者t-8金融政策冲击发生。在这段时期内,经济人学习适应这一金融政策冲击。由此,从偏离政策规则的角度看,政策的公布仍是一个冲击。因为具有前向预期的经济人在知道这一有关未来冲击的消息时将立即采取行动,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的变化甚至发生在实际冲击之前。经济人在冲击发生之前便学习适应冲击,更新自己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应对冲击。在美国和欧洲,金融政策冲击的提前公布都降低了金融政策冲击对工作时间和产出缺口的初始影响,但同时显著增加了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由此可见,如果政策提前公布,粘性信息模型的政策行为就不再是滞后的,而是在政策实际实施前,政策就发生作用了。这是现代预期管理理论重视政策透明的重要原因。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对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影响很大。

四、相应的中国粘性预期理论

(一)关于理性疏忽的论述

笔者提出了类似理性疏忽的论述:“信息的边际成本等于决策的边际收益。经济行为者收集信息要付出代价,如时间,金钱等等,这些代价就是成本,即获取信息的成本。信息收

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评介-经济学(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