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学习之友答案(5)
时间:2025-04-24
时间:2025-04-24
重点品读
1. 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2. 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 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
3.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4.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5. 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6.为寻求真理而四处奔波、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提倡新文艺运动,宣传新思想。
拓展探究
1. 罗贯中、蒲松龄、 吴承恩、 施耐庵。
2. 家乡在福州,在当时所住的山东烟台的南方。“才”字表现了对上学读书迟的遗憾,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教育的落后,尤其是对女子读书的漠视。
3.1919年发表问题小说时,作品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4.恰当,既呼应“惊雷”一词,又形象地写出了“五四”运动对她的影响之大,犹如春雷把她从沉迷中震醒。
5.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于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duî xùn â sǒng dîng kâ shàn zhuàn diǎn nì bǐng ào
2. 俭 经 如 黄 遏 议
课堂导学
整体感知
1. 少年毛泽东对“造反”同情且不平,大多数同学只是同情。
2. 具有反抗精神,有深刻的思考。
3.略。
重点品读
1. 叛逆精神。
2. 毛泽东接受了这些小说中的造反精神,学会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3.略。
4. “学会了恨他”—“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长帐”。
——看问题懂得运用辨证的方法,擅长思索并有独立的见解。
上一篇:高一英语试卷分析
下一篇:透析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