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8)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时间:2021-06-11
哲学
的。但是,沃尔夫的定义也有一点是不明确的,这就是他没有把关于“存在”(“是”)的研究和关于“存在者”(“是者”)的研究区分开来,而正是这种被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论差别”的区分,对相关的研究具有关健性的重要意义。不难看出,沃尔夫的定义是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存在”(“是”)问题的研究所作的一次系统的理论总结,通过这一总结,他按照理性主义的要求凸显了“Ontologia”在哲学基础理论中的地位,这一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叙述中所涉及的“Ontologia”和“Metaphysica”两语词,都需要辨析。
关于Ontologia ,即以往所谓的“本体论”。如果用它来指称关于“存在”、“是”的一切研究、一切言说,显然忽略了“存在”(“是”)一词的诸种不同含义。实际上,“本体论”是个有特定所指的特称概念。要辨明这一概念的特定所指,有待于对“存在”、“是”概念的进一步澄清。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希腊人提出了对“存在”(“是”)问题的原初解释,这些解释以种种方式得到重新解释,并通过种种变形至今支配着我们对“存在”(“是”)问题的讲法。因此,我们今天要讨论“存在”(“是”)问题,已摆脱不了历史上的种种解释,而必须溯流返源,澄清它在历史上的种种解释。
在哲学史上,早在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那里就开始提出和思考“存在”(“是”)问题。赫拉克利特说:“存在是拢集——logos。一切存在者均在存在之中。”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存在是一”,“存在与思维同一”等著名命题。它们是关于“存在”(“是”)之思的丰富源头。但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存在”(“是”)之思遂脱落、坠落、降格为思“存在者”(“是者”),对“存在者”(“是者”)的讨论代替了对“存在”(“是”)问题本身的追问。不幸的是,这一忽略“存在论差别”(即“存在者”与“存在”、“是者”与“是”的差别)的做法后来竟成为探讨“存在”(“是”)问题的主流方式。
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ti to on(存在之为存在,是之为是)的问题将被永远追问下去。据海德格尔解释,希腊人用ti所问的是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要问的问题: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实体?等等。例如,在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中,“苏格拉底”不厌其烦地追问“什么是X”的问题。从形式上看,这样一种提问方式乃是要对任何一个“X”进行定义,也就是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揭示“X”的本质。然而,“苏格拉底”最终不仅没有揭示出这个“X”的本质定义,反而揭示出这种“定义”本身的虚妄性。循此线索,亚里士多德把ti to on 的问题转化为ti he ousia ,直译即“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性(”“什么是是者之为是者”)。后世对此的回答纷纭不一,理念、单子、绝对精神等等被先后树立为存在者的存在性。在这种回答中,依据“存在者”(“是者”)来理解“存在”(“是”)的方式被固定下来,从而最终把“存在”(“是”)本身也理解为某种“存在者”(“是者”)——尽管是最高的和最优越的“存在者”
上一篇:语文试卷分析
下一篇:论信托受托人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