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16)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时间:2021-06-11
哲学
所谓“实体常住不变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的说法也非常接近。所以,用“本体论”一词来诠释和理解西方哲学史上那种以追求最高存在者为最高使命的哲学形态,是较为适当和合理的。 当然,在汉语中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要避免使之泛化。因为从学理上说,一个科学上或哲学上的概念,一旦失去了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而变成一个无边界的概念,它也就成了一个在理论上无效的概念。遗憾的是,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在文艺界和美学界,“本体论”概念的泛化已经到了极端任意的地步。
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本体”这一概念在中国语文中的使用情况是非常多样化的,而且这两个字原是可以分开来用的,如“本末”之“本”,“本根”之“本”,“本性”之“本”,“体用”之“体”,等等。至于“本”“体”二字合用为“本体”一词,大约是在宋明理学中,其含义各家解释不同。如张载《正蒙》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和》)这里的“本体”是指本来恒定的状态。朱熹讲本体有三义:“性之本体”、“形气之本体”、“天理自然之本体”。例如他说:“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才说是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他在解释《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时说:“但即形器之本体而离乎形器,则谓之道,就形器而言则谓之器。”(《朱子语类》卷七十五)关于“天理自然之本体”,他说:“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论语集注》卷三)朱氏所说三种本体的意义有层次的不同:天理自然之本体,指理本身;性之本体指性的本然;形器之本体指存在的根据。王阳明讲“心之本体”,如云:“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息,则渊之本体失了。”(《传习录》卷下)“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同上)王阳明所谓心之本体即是良知,亦即先验的道德意识。这里所谓本体是本来状况之义,心之本体指心的本来状况。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献中,“本体”一词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
在日常语言中,“本体”一词的用法更是多样,有“基本”、“基础”、“根本”、“根据”、“本质”、“真实的”、“本来的”等多种含义。这里举一个例子——
是的,已经走向世界、走向成熟的中国体育正在回归体育的本体意义。……我们不再把竞技场上的比赛视为“政治理念”和“阶级”的较量。今天的我们绝不会把赛场上的失败看作不可容忍的“国耻”。
这里的“本体”一词,相当于“本来的”、“真正的”意思。这从作者自己在后文中所给予的解
上一篇:语文试卷分析
下一篇:论信托受托人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