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7)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⑤利用图表比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的难点包括:
①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②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重点
①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主要特点。
②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③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④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教学内容是以地球为中心取材的。第一节主要从总体上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描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首先比较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接着进一步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第四节则重点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时要尽可能围绕地球这个中心展开。
1.读图像学地理,是学习地理课程的基本方法。
因为地理图像既直观又形象地帮助我们掌握地理知识,而且图像间的相互转化更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课文图1.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和图1.2“天体系统”就形象地说明了宇宙是由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不同的天体组成的,这些天体在运动和发展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它们彼此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大小、层次不同的天体系统。
2.注意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的衔接。
本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基本规律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地理课中已有初步了解,但限于年龄和心智发展水平,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文内容比较浅显,侧重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的平均状况,而高中地理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
上一篇:下列不属于流通硬币的是
下一篇:量表简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