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10)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简介
东北师大附中 郎云华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之一的“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本章是对地理环境中大气圈即地球表层大气这一自然要素集中编排和建构的一个专题。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地球大气圈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15℃,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如果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下降到-18℃,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另外,大气圈对于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还表现在地球上有适合于人类呼吸的大气,大气组成中氧的存在及其含量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条件。
大气作为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之一有其自身特有的存在和运动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意义重大。大气中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热、冷、风、云、雨、雪、霜等,与人的生存和生活时时发生着关系。一个地区大气的平均状态及规律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内涵中也包括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所以,人类如何充分利用大气环境提供的气候资源,对于大气环境中存在的气象和气候灾害,人类如何避灾和减灾,这都关系到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为以上所述的原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材编排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
此次教材编写区别于以往,改革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不求“全”和“细”,而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角度组织教材。
课程标准中对于大气方面的要求有以下几个:绘制图表并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它们的移动规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为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此次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的编排与组织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全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所以本章分为四节: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
§2.2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上一篇:下列不属于流通硬币的是
下一篇:量表简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