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14)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简介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丁尧清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水既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物质之一,又是支撑人类及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作为一种自然营力,水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其存在方式、运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地表形态的塑造乃至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作为一种生存条件,远古时代的先民就知道逐水草而居,并在河流的阶地上发展聚落,孕育了灿烂的大河流域文明。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农业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纯洁淡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能力,而且因为污染使得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目前全球有20亿人面临缺水,到2020年预计全球缺水人口可能超过50%。为唤起人们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第31个世界环境日(2003年6月5日)的宣传主题定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因此,掌握有关水文过程的知识使我们能够评估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合理规划水资源的管理使用,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课程标准中涉及水要素的内容有三条:(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与1996年颁布实施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知识点有所减少,内容简化,例如海洋水只讲它的一种运动形式(洋流),不讲温度和盐度。二是能力要求和技能训练具体化,例如画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在地图上归纳洋流分布规律。三是突出水要素及其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组合成三节。在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适度扩展。二是密切联系实际,突出水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是精选案例,突出水要素的运动过程。
上一篇:下列不属于流通硬币的是
下一篇:量表简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