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12)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陆地,一般是少雨或干燥;来自于海洋,一般是多雨或湿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有二:①冷锋及天气。我国冷锋活动普遍,冬季可遍及全国,夏季主要在黄河以北。②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夏季东南沿海主要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陆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影响。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的学习是分析、理解和预测我国天气和气候形成原因和过程的原理性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有四:①区分冷锋与暖锋。区分的关键是让学生分清谁是主动运动的气团。另外,冷锋和暖锋造成的天气有很大不同,冷锋天气很复杂,暖锋天气比较简单。②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某地区天气变化规律。③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④锋面气旋天气的形成。气旋的气流是辐合上升,而在气旋所在的低压槽部容易产生不同性质气流的相遇,形成锋面。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有三: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②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大气问题与自己是相关的、个人应承担的责任重大。③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本节课的难点有:①本节课的内容时间跨度极大。高一的学生思维的时间尺度有限,这一点对学生构成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的巨大和严重性。这部分知识因为叙述的是宏观、大范围而又不易觉察的变化,容易让学生感到与己无关。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球上的大气本身是人难以直接看到的,因而人对大气的了解有抽象感;而大气运动涉及的空间尺度是宏观的且为三度空间,因此,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学习实有难度。针对本章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几点:①教学突出直观性,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如通过在鱼缸内做“热力环流”实验,让学生感到大气和大气运动的真实存在;通过做“三圈环流”模型让学生将宏观的空间概念变小且伸手可及;通过对各种图像、图示的阅读和绘制,让学生将抽象的运动变为可视;利用直观生动语言拉近学生与大气理性知识的距离等。②教学突出联系生活实际,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我国东部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和降水的不同有力地证明了季风的存在,我国冬天的寒潮、夏季东南沿海的台风存在有力证明了天气系统的存在,等等。目的让学生感到所学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③教学突出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应是学生在学,而不是教师在灌,学生被动接受。因为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替代学生的学。
《大气运动》和《地球的运动》一样,是高中自然地理课中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章。难的原因是要求思维的连续,如果对于大气运动有一个环节没理解,对于以后的学习与理解就很困难。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难理解,每部分知识中都有其关键的连结点,如整个“大气运动”的关键点是热力环流,再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关键点是气流如何运动、气流来源地性质,等等。解决知识关键点是教学中必须要做的,这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所以,教学中关键点应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因为本章的教材也体现了不要求“全”和“细”的指导思想,所以要求教师备课时有必要的知识铺垫和积累。对于教师而言,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知识体系完整和全面是不可降低要求的,因此,教师的终身学习是必要的。包括学习各个版本的老教材,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等。
上一篇:下列不属于流通硬币的是
下一篇:量表简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