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11)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2.3 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2.4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为了给教学留有空间,教材中的案例、活动、阅读各部分是可以替换的;教材的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多留给教学过程中处理。为了给训练学生思维提供空间,教材重视了情境创设、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要求,减少了知识容量、特别是减少了记忆性知识的容量。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留有空间,教材的呈现形式活泼多样、图文并茂,教材的文字语言生动、简洁和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多处隐藏思考的切入点和探究问题的生长点。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说明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课的重点有三: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空气运动的直接动力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运动知识的源头部分。②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此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③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风是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是生活与生产中经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
本节课有三个难点问题:①大气受热过程。因为此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难点。②热力环流。一方面热力环流中涉及垂直方向上与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关系比较,学生同时比较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与相对于地面的同一点对应的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差异,常易混淆。另外,热力环流的另一难点是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③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由于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改变过程也很抽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课的重点有三: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此知识点是下面知识学习的基础。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②和③是在实际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分析及预测中要应用的原理性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有:①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因为高空可以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②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极地东风来自于高纬,比较冷,中纬西风来自于较低纬度,比较暖,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上升。③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冬、夏季气压中心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问题易使学生困惑。④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亚欧大陆的东面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它足以在冬季时使副极地低压带中的部分保存成阿留中低压,也足以在夏季时使副热带高压带中的部分保存成夏威夷高压,而亚欧大陆西面临的大西洋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亚欧大陆东岸形成了季风而西岸还是由气压带和风带控制。⑤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地面低压带对应的是上升气流,可以使空气降温、水汽凝结产生云雨现象,高压带相反。风带对于降水的影响要看风来的源地,来自于
上一篇:下列不属于流通硬币的是
下一篇:量表简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