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清史研究综述(9)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礼仪在17世纪中欧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王开玺《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人民出版社通过论述清代中外交往中的重大事件和探讨所谓的“平等”与“不平等”的外交礼仪之争问题,认为清代的外交在冲突中渐渐转型,并最终同世界外交礼仪得以接轨。还有:贾庆军《冲突抑或融合——明清之际浙江学人与西学体系》海洋出版社、肖玉秋《俄国传教团与清代中俄文化交流》天津人民出版社、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同上、孙青《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上海书店出版社、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三联书店。译著有:[美]孟德卫著、潘琳译《灵与肉:山东的天主教,1650年—1785年》大象出版社,[丹麦]龙伯格、李真著,骆洁译《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同上,[德]柯兰霓著、李岩译《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同上,[法]博西耶尔夫人著,辛岩译《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同上,[美]穆素洁著,叶篱译《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广东人民出版社,[美]司徒琳主编,赵世玲译《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三联书店等。
文化交流。钟鸣旦《礼仪的交织——以抄本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仪式指南为例》《复旦学报》l期通过考察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仪式活动的转化及其功能,探讨西方基督宗教制度与中国社会生活相遇时的冲突、交融、妥协与适应。张西平《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
《清史研究》2期揭示马若瑟在中国传教和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问题上的思想基础。董建中《传教士进贡与乾隆皇帝的西洋品味》《清史研究》3期考查乾隆时期的传教士进贡问题,总结其进贡类型和探讨传教士进贡时的心理状态,从中管窥乾隆皇帝的西洋品味。侯毅《欧洲人第一次完整翻译中国法律典籍的尝试——斯当东与大清律例的翻译》《历史档案》4期探讨斯当东翻译《大清律例》的缘起、目的及其对清代法制的认识和《大清律例》英译本的影响与价值。王军、孟宪凤《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北方论丛》4期认为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为“中西文化双向互动”,具有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性质。张先清《“鞑靼”话语: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满洲的民族志观察》《学术月刊》2期认为17世纪欧洲传教士的民族志观察开启了欧洲了解中国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先河。阚红柳《传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实腊道光皇帝传为中心》《历史档案》2期认为以郭实腊为代表的19世纪传教士的清代君主观念最终是落实在宗教的层面上,以宗教精神作为考量的最终标准。
中外贸易。李怡然《中美最早的商业贸易》《历史档案》2期考察1784年首次开启中美贸易的情况。叶柏川《俄国早期对华贸易中的贸易垄断政策》《史学月刊》3期探讨俄国官方对华贸易政策的起因、形成、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及其弊端。唐博《18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史林》1期认为康熙末年的“张元隆案”反映出18世纪清廷对外贸易政策由宽松转变为收缩的趋势。何宇《康雍时期的特使与中日贸易》《辽宁大学学报》3期考察康雍时期清政府派特使赴日情况和取得的成功及其对中日贸易产生的影响。
中外交涉。唐伟华《试论清代涉外司法中的“一命一抵”》《清史研究》2期分析清代在处理华洋命案时确立的“一命一抵”原则的实施与实效性,揭示这一特殊原则在早期中西关系发展中的历史影响。李育民《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近代史研究》1期指出废约意识淡薄,没有坚定的决心和方针是清政府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收效不佳的最根本原因。叶柏川《戈洛夫金使团来
上一篇:第五章_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
下一篇:农村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