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清史研究综述(5)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盛世时期,北方社会问题比较严重,盛世难掩不足。吴雪梅《国家、民间权威、族群:清代民族边缘地区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期考察国家、民间权威、族群三个主体在清代乡村社会秩序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及互动关系。段自成《略论清代北方乡约行政组织化的消极影响》《中州学刊》4期认为清代北方乡约的组织化导致乡约沦为听命于官府的基层行政组织,未能真正地改善清代的乡村政治。
荒政史。李尚英《“千古极灾”——嘉、道时期山西、河南和直隶的大地震述略》《清史论丛》2009年号考察发生于嘉庆二十年的山西、河南大地震和道光十年的直隶大地震的灾情状况以及清廷的赈灾措施。[德]安维雅《临汾方志传记中的灾害体验1600—1900》《清史研究》l期从方志传记人手,研究其中隐含着的灾害体验的社会文化内容,探讨中国灾害史的研究方法。汪波《雍正八年京师大地震应急机制初探》《东南学术》5期认为雍正时期灾害应急机制已初露端倪。汪波《乾隆八年京畿旱灾应急体系初探》《甘肃社会科学》6期认为乾隆时期的灾害应急体系已初步形成。王彩红《康雍乾时期河北地区水旱灾害的地方自救》《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期及其《康雍乾时期政府在河北地区的防灾抗灾措施》《气象与减灾研究》6期对畿辅地区的政府和民间社会的防灾抗灾进行了研究。
城镇发展、运河。清代城镇研究取得的发展值得关注,而其中关于城市近代化和村镇发展的考察取得较大进展。何一民《清代城市研究的意义,现状与趋势》《湘潭大学学报》5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孙冰《城市化进程中的冲突与整合——清初双林镇王式京控案分析》(《史林》6期)展现清初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的积累、演变、爆发及其解决方式和在此进程中阶级分化的形式及其意义。赵世瑜《村与与镇民: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清史研究》3期)认为将明清时期山西东南泽州地区的镇与村的关系概括为以社为核心的“地缘共同体”更为相宜。叶舟《江南城镇的再认识:以常州市镇的历史与演变为中心》(《社会科学》6期)探讨市镇的概念及市镇、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分别在《东岳论丛》第3、4、5、6期发表王云《明清以来山东运河区域的嗜酒与尚武之风》、李泉《清末民初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与区域戏剧文化交流》、吴欣《明清京杭运河区域仕宦宗族的社会变迁——以聊城“阁老傅,御史傅”为中心》、赵树好《基督教与近代运河流经省份习俗变迁》等文。此外,苗菁、宋益乔《明清通俗小说与京杭大运河》(《东岳论丛》8期)对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四、学术思想与文化
专著。江学群《清代中期易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思想史角度勾勒清中期易学发展轨迹,拓展了此领域的研究。陈晓华《〈四库全书〉与十八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文献学史、学术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首次以《四库全书》为中心考察中国18世纪及其前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王记录《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人民出版社)、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三联书店王应宪《清代吴派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施建雄《王鸣盛学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军《义理与考据——清中期〈礼记〉诠释的两种策略》岳麓书社、张宗友《〈经义考〉研究》中华书局、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法律出版社等也各有创见。 学派与学术人物。林存阳、杨朝亮《浅析“三礼馆”诏开之意义》(《聊城大学学报》3期)认为“三礼馆”的诏开不仅对《四库全书》的汇辑具有启发意义,从有清一
上一篇:第五章_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
下一篇:农村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