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研究(12)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两南大学博十学位论文
理研究‘241。本章的目的就是回顾关于土地资源配置的现有研究,并提出一些主要发展的关键问题。
1.1基于不同目标的土地资源配置研究
在特定的技术经济环境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可以有以下两种描述【25】:①以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取最可观的效益;②在获得预定效益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为了获取持续增加的综合效益,即以经济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产业效益和公共效益的有机系统。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生产效益(保持旺盛的生产力以及稳定的产量);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关注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承载力);社会效益(提供生活水平、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等);科学技术效益(将高科技转化为实际产品)。既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就要尽可能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社会目标则是指土地利用配置要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并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生态目标是指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效益并不仅仅是在各目标间找到平衡点或单纯的要求不同目标的效益最大化,而是在确立主导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其它目标,主导目标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剖26l。合理的配置必然涉及各个主体利益之间的博弈,这就意味着要解决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主要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如居民、开发商、和政府就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三种土地资源配置偏好,通过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可以使这三大主体的利益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虽然土地利用的最大目标是综合效益的持续获取,但不同的行为主体想要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也不完全一样,居民想拥有适宜于生活的景观,开发商则追求土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则更关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因而表现出的土地利用效益也有所差异,居民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开发商聚焦于经济效益,政府则希望兼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但不管怎么样,只有作到“因地制宜、地尽其用、各得其所、合理利用、协调控制”[27】,才算是达到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1.1.1基于社会经济目标的土地资源配置研究
刘彦随把建设用地面积与我国GDP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指出两者存在明显的对数相关关系,这表明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研究还发现GDP与建设用地面积呈同步增长的趋势,但后者的增长幅度逐渐变小【2引。也有学者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会受其影响,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或多或少都需要在空间和结构上重新分配十地资源。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用地结构与之相适应,所以调整了产业结构就必然在用地结构上有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129l。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结构与日渐提升的消费水平开始成为土地需求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2005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