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2)

时间:2025-07-11

中国大桥简介

武汉三镇位居中国腹地、

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

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

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

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

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

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

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

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通湘门车站)

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第一次规划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国立北京大学

(今北京大学)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

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

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

习,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

于交通部。这一次成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首 次实

际规划,当时提出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 桥日落时分

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经武昌汉阳门、宾阳门连接粤汉铁路,并设计出

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当时构思的桥梁结构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

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桥,桥面铺设铁路、公路、电车路、人行道。此次规划

虽然未获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

第二次规划

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

原则和计划,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 宏伟蓝图,在其论述中即提到关于武汉修建

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为连通武汉三镇,孙中山当时提出“在京汉铁路线

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

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城市用地发展

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

武汉长江大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