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珣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18)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希望对你有帮助
4、功能主义语言学(P75)
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韩礼德(M.A.K.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中心在欧洲。
伦敦功能学派的弗斯(J.R.Firth)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一 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P77)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根据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
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60年代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够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