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成像的研究(6)
时间:2025-04-23
时间:2025-04-23
博士论文全息成像的研究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人类获得的信息约80%来自视觉,人们对视觉的要求几乎是无止境的。物质世界中的对象都是三维的,人们对物质构成的分子级、细胞级、多维场的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虚拟装配、虚拟加工、三维艺术、娱乐等提出了真三维显示的要求。目前表达可视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二维的,包括图纸、显示屏。二维图像的显示技术虽然在多方面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由于缺乏临场感,自然界的真三维特征无法重现。用二维表现三维物体时必须做投影,在投影中失去了很多的三维信息,由照相机和CCD摄象机获取的图像信息,只记录了表示物体明暗的强度,无法记录表示物体深度的相位,虽然人们采用了各种方法来增加图形的真实惑,在计算机图形学中采用了消除隐藏线\面、明暗\阴影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三维效果,但不是包括全部深度感的真三维图像,计算机图形只能生成平面图像,虽然能绘制“三维图像”,人类视觉系统(HVS)看到的仍然是平面像素。19世纪中叶,照相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对三维显示技术有了研究,主要有体祝镜、视差挡板、集成照相,投影式三维显示,但这些技术只能提供全部深度感中的一种或几种,不是真正的三维显示技术。真正的三维显示技术,应该提供全部深度感,而光全息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技术,它是由科学家DennisGabor在1948年发明的,它实现了物体的三维信息的记录与三维影像的重现16I。
光全息方法一般分为记录与重现两个过程:一个刚体被一束相干光束照射,用相干的参考光准直的去干涉刚体发出的散射光,所产生的微小的干涉模式(条纹模式)被记录到高分辨率的光敏介质上(例如感光胶片)。记录的干涉模式不仅包含了物体的强度信息,还包含了物体的相位信息,物理上称为记录了物体的物波波阵面,或称全息图。因此,一个二维全息图包含了物体三维信息。重现时,用相同的干涉光照射冲洗后的胶片,则记录的条纹会衍射照明的光束,形成三维图像。它看上去和原物一样。条纹能衍射光是因为它的特征大小一般在可见光的波长量级(大约0.5mm)。由于这样微小的分辨率,条纹模式包含无数的信息量——每平方毫米大约1亿可分辨的特征,远远超过人类的视觉分辨率(humanvisionsulofion简称HVS)111o光全息虽然能实现物体的三维显示,但分为波阵面记录与重现这两个独立过程,无法满足动态、实时的需求。早在1964年,研究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