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0(14)
时间:2025-07-13
时间:2025-07-13
第一章绪论
同于对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的研究。理论界对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及规律出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成本收益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姜波克,1994;胡定核,程海泳,1996)。
2000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扩大、中国加入WTO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引起了国家决策层和国内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欧元区的出现和拉美地区“美元化”的进展,一些学者对人民币区域化展开了讨论。
赵海宽(2001)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将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人民币应该成为世界货币之一,至少应该发挥一部分世界货币的作用。他指出中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周林,温小郑(2001)对美元、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化做了概括,并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一些建议。钟伟(2002)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合二为一的建议。曾刚(2002)从国际化货币自身的特征和所依赖的基础环境出发对国际化货币进行定义。他认为,国际化货币是指某个国家发行的货币在国际范围内的资本和商品贸易中具有可接受性,并拥有相对稳定的购买力和在国际范围内拥有便利的金融设施。
李婧,管涛,何帆(2004)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途径、规模估算和境外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本特点,并讨论了人民币跨境流通与使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大多数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有乐观和积极态度的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目前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和流通属于非制度的行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中国入世后,只有逐步实现了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才可能提上日程。例如,许少强(2003)从国际货币理论出发,提出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和世界货币是相当不同的概念,人民币执行国际货币职能是以相应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前提的;并且,人民币在多大程度上开始执行国际货币职能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进行评估;同时指出,现实中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和流通并不反映了人民币的国际货币作用。巴曙松(2003)指出,在人民
下一篇:网络传媒工作室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