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0(11)

时间:2025-07-13

第一章绪论

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发挥职能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化层次1。

Hartmann(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帐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1。

货币国际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货币替代现象,即一种货币在发行国境外大规模替代当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职能的一种现象。自1969年Chetty最早提出货币替代的概念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广泛开展了对货币替代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MarcA.Miles,1978);货币需求的边际效用理论(Bordo&Chondhri,1982);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King,Putnam&Wilford,1978);货币的预防需求理论(Poloz,1986)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替代的形成机制、程度和效应等进行了阐述。其中,货币替代对一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是各个理论派别都比较关注的焦点。MarcA.Miles(1978)指出,如果两国存在货币替代,那么货币政策引起的利率变化将导致资本在两国间流动,而且资本流动程度与货币替代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两国间存在完全的货币替代,那么货币政策是没有效果的。他总结说由于货币替代的存在,即使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仍然无法保证。DouglasJoines(1985)认为,在开放经济中,若两国的私人部门把本外币都视为生产货币服务的可替代投入,那么持有一种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会引起两国对另一种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货币的跨国流动,削弱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JohnH.Rogers(1990)研究了浮动汇率制和货币替代条件下,未预期的外国高通胀率对本币的实际需求、本币流通速度、特别是对本国通胀率的影响。他认为外币实际余额的初始存量和对外币的需求弹性是外国通货膨胀向本国传输的两个关键影响变量。他指出,由于货币替代的存在,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小国开放经济体无法彻底隔绝国外通胀的影响,本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削弱。

转引自: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0(1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