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0(12)
时间:2025-07-13
时间:2025-07-13
(二)关于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
Tavlas(1990)提出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对这种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国的政治稳定程度高;三是货币发行国存在一个管制宽松且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除此之外,有助于一国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因素是,一国国际贸易的结构和范围,通常一国国际贸易规模越大,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越高,在交易中越可能使用该国货币。
Bergstern(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经济规模、国际贸易规模已没有优势,但英镑仍作为当时的国际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人们习惯使用英镑;第二,该国的国际贸易与金融规模。通常,一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越大;第三,开放且发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具有保值增值的需求,这就需要为该国货币提供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一国货币作为国际支付、储藏手段,内在地要求其价值保持稳定。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贬值了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克鲁格曼(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Rey(2001)建立模型分析了克鲁格曼的研究,他发现国际媒介货币的出现是由各国的商品偏好决定的,一国的商品被需求得越多,它的出口越高,对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就越大,其外汇市场就越具有流动性,相关的交易成本就越小。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2。
吴富林(1991)认为,货币国际化需要具备内外部两方面的条件,其中,内部条件包括:经济实力强大、金融制度健全、货币政
策开放、货币对内价值稳定、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等,外部条件包括:国际2转引自: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下一篇:网络传媒工作室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