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5)
时间:2025-05-01
时间:2025-05-01
《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
《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
27
典无疑,以易道黄老与炼丹炉火为一体,借用易之爻象阐明炼丹之火候,形成系统的炼丹理论,而后内丹学移植外丹理论,选择《参同契》为经典媒介发展内丹学理论,故内外丹渐形成统一的
丹道理论,《参同契》才成为内外丹的共同经典。
欲识《参同契》究竟为内丹还是外丹理论,
首先是要有严格的历史观念,考察其时代背景,从历史的长河和整体的高度来分判其性质;其次要严格地依《参同契》原文立论,区分内丹与一
般方术,不可以若干片断而随意附会。虽然对
《参同契》的性质颇多误说,但其实学界亦早有人清楚地认识到《参同契》的外丹性质o。以《参同契》原为外丹经典,可廓清诸多历史迷雾。易纬黄老之学,本为汉代流行思潮,而炼丹炉火,汉际已确证流行,故借易道黄老以言外丹炉火,形成系统理论,乃情理中事。谓《参同契》已有内丹学,则纯为臆断之词,无确切根据,且与时代思潮不符。
《参同契》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以易道黄老言外丹炉火的理论部分,为一种理论模型,如以乾坤为鼎炉,以坎离为药物,以阴阳喻变化,以爻象喻火候,这些都是将炼丹过程加以理论的升华,抽绎为丹道原理,并无直接的内外丹成分。《参同契》与汉易学的关系,王明先生已有详论,包括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虚说、卦气说等@,此不赘叙。二是外丹理论和实践部分,《参同契》作为最早的炼丹文献之一,已为科技史、化学史家所重视,国内外化学史专家已对《参同契》中有关外丹术的化学实验和化学成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o,此非本文主题,亦可不论。三是道家内修功法及境界部分,论述了人体内修的原理和练功景象,今人多有从气功学角度加以研究者。我们注意到,隋以前所提到的《参同契》皆作为外丹书或一般书,而《参同契》现存的两个最早的注本,《道藏》中映字号阴长生注本和容字号无名氏注本,皆为外丹注本,彭晓注本亦主要为外丹注,但已将外丹术语转向内丹化的解释,接近于内外合一的模型。这充分显示了《参同契》如何从一部外丹经典逐渐走向为内丹经典的。这也与内外丹关系的三个历史时期的总体面目相吻合。在汉至南北朝时期,以外丹为主,外丹与内修方术并行,一般方术开始与外丹合流而形成初期内丹术,但未系统借用外丹理
万
方数据论形成内丹学。隋唐时期是内丹与外丹交融,内丹开始移植外丹理论而形成系统的内丹学。宋元以降,内丹学代替外丹占据主导地位,内丹学开始以内丹观点解释外丹经典。其具体情形,容后文再细论之。
三、《参同契》与内丹学的形成
《参同契》虽原属外丹书,但其理论系统性相当强,足以为丹家之指南,然汉迄六朝,《参同契》的影响不显,外丹经典亦少有用《参同契》者,此亦一大历史疑案,故颇使人疑此书晚出。不过《参同契》虽在这一时期不甚显于世,然并非绝迹,史料中亦不断有所提及。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易”字下日:“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三国时虞翻或为第一个注《参同契》者,唐《参同契》阴长生注本注下卷末度词犹载“虞翻以为委边著鬼,是魏字”,可能唐人犹见虞翻注。葛洪虽不提《参同契》,但葛洪自应研究过《参同契》,因北齐颜之推《颜氏家iJll)中犹提到《参同契》,故马叙伦亦以为“稚川自无不见之理”,盖因葛洪的外丹思想自成一套,与《参同契》所主者不同,葛氏不用阴阳五行,不用易理,与《参同契》分属两个系统,后世尊《参同契》而绝少注《抱朴子》者,故葛氏并不以《参同契》为然,只于《退览篇》略提及《魏伯阳内经》,《内经》不见他录,可能是葛洪自己所提,《内经》与《内篇》对照,其义相类,故《魏伯阳内经》为炼丹书,宜与《参同契》有关。南朝作家江淹亦曾在其炼丹诗“赠炼丹法和殷长史”中有“方验《参同契》,金皂炼神丹”之句国,陶弘景《真诰》卷十二淳于斟
条下有原注云:“《易参同契》云,恒帝时上虞淳
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o,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六十有引《周易参同契》文,是以见汉至隋际一直有《参同契》之流传,只不过古书流传不易广及于世,且间或有隐而不出的情况,此一时期丹士仃或孜孜于炼丹之实践,尚无研讨丹道理论之风尚。《参同契》未广流行,亦不足以引起丹家之重视。
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众多因缘的和合,《参同契》被高度重视并成为丹家理论建构的基本经典依据的时代终将到来。在汉至六朝时期,内外方术皆不断发展、交融,并酝酿出早期内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