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观教学渗透(8)

发布时间:2021-06-09

响这一层面去分析思考其产生的后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态意识目的。

主题探究:针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生态恶化问题,笔者引导学习小组设计探究议题,在拟定议题后,进行分工,布置同学查阅收集中国历史上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历史资料、图片、图表、甚至音像资料等。然后,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成展板或制作成多媒体进行展示。最后将文字资料、图片等材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探究(史料)图片“背后”的故事。不同的小组设计不同的探讨题目,按照时代划分,勾勒经济发展的轨迹,探讨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的状况和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会得到课堂上不能得到的鲜明印象,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是如何重要,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

公众活动:2010年后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生态日。近年来,笔者积极发动学生热情响应网上论坛、生态画展、LOGO征集、护林植树等官方活动,并亲自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旅游、环保宣讲团、环保志愿者服务、环保达人秀等活动。既营造良好的校内生态环保宣传氛围,又切实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

5、生态史观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观念的更新。受高考应试教学的影响及现有教材的局限,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满足于完成“就历史讲历史”的教学任务,缺乏从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视角去诠释、把握历史。历史教师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短浅,必然导致学生生态史观的缺失。因此,历史教师应改变和更新观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及富于人文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史观,从而在未来社会中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

(2)从生活点滴做起。从自身出发,教师个人的行为、言语、人格魅力都是影响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线教师,当尽己之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启发学生在己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得最好,并能引导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变化,使其终身受益。笔者认为生态史观的教学不仅仅在历史课堂上体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教师的知行合一,会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