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观教学渗透(6)

发布时间:2021-06-09

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秦始皇统—中国后,大兴宫室,黄河中上游森林砍伐殆尽,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为汉朝统治者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特别是东汉时,王景治河有“千年无患”之说,保证了社会稳定。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宋代政府推广“不择地而生”的水稻新品种占城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江淮、两浙经常发生旱灾影响收成。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殆尽。明清两代均以减免赋役来鼓励垦荒,虽然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也迅速恶化,时人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而这种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教师适当补充古人对环境问题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并分析其对当世的启迪,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关注时政热点,升华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

在当今社会,人们正在不断为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做着不懈的努力。教师通过新闻、报刊、杂志等途径,及时了解当前发生的与生态史观相关的重大事件,并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渗透和点评。

2011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科学伦理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影像作品的形式切入气候变化这一国际命题,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于世界环保问题的关注与责任。本片共分三部曲,《黑色·困惑》、《黄色·回忆》、《绿色·抉择》,对应串接起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从气候变化、人与自然、文明发展三大角度重新梳理人类的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从而为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