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观教学渗透(7)

发布时间:2021-06-09

今天处在困惑中的人们提供关于未来文明持续发展的积极思考和启迪。

2012年12月8日,多哈世界气候大会落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一是确立了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会议通过了2013-2020年缔约方量化减排指标,应在1990 年水平上至少减排18%;二是就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做出安排。会议重申了2 摄氏度温升的控制目标,维持了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和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区别。本届会议上,中国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坚持《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必须如期启动,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应当尽快到位,发达国家应加大减排力度;还表示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尽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教师将这些生态环保思想宣传和当今中国政府及世界的环保努力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确立起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环境道德观。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少会留意到当前生态恶化和生态保护的重大事件,历史课堂上的适时引入,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的展示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时,成功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4、开展课后探究,践行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

学生的生态史观从培养到形成再到巩固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生态环境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教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课外活动的作用,去关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从而达到强化和实践学生生态史观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主题探究性学习、课外实地考察,参与公众活动等形式来进行。

社会调查:笔者在讲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时,就“大跃进运动”一目内容,充分发动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资源收集了1952—1965年本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大跃进运动对生态环境影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