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观教学渗透(3)

发布时间:2021-06-09

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正是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深化,作为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产物的生态史观应运而生。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对于我们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当前高考越来越重视历史史观的考察,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其中生态史观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社会各阶层普遍关心的生态问题在高考试题命制中屡屡得以体现。特别是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1750-1850年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此题一出,各界好评如潮。

为何当前对生态史观的学术研究和考题研究如此兴盛?首先,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急待解决。以生态史观透视,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在此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正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再次,生态史学已成为历史学中的“显学”,它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