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5)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梅奥指出了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
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
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
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
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马斯洛(A.B.Maslow)提出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层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层次以后的需要似乎是永远无法满足
的,人们为了寻求各种各样的满足,连接成多种多样的非正式关系,从而将人的需要与非正
式组织的发展联系了起来。
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非正式组织会使人形
成一定的态度并为正式组织的产生创造条件。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很重视非正式组织,
他们使用非正式群体概念,指出“在自由和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
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仅不会涣散劳动组织,而且会使之更加团结,若非
正式群体具备集体主义倾向,则更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因为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互
相谅解,具有情绪上的一致性并相互依恋,而这正是正式群体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行为动
机产生的基本条件。”
总的来看,国外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
领域内,研究者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它来促进管理的效率。而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由于国
外的学生管理本质上是社会化的,大学生只是准社会成员,对大学生没有组织意义上的集中
教育和管理。因此,在国外少有对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直接研究。
2.2国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相关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西方管理学、社会学、行为
学等方面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地介绍到我国,在组织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中有了较多的非正式组
织的研究。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
样有特定的成员、环境、结构和功能。在大学生中就必然存在与其他社会组织中同样存在的
非正式组织。特别是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由曾经高度集中化和组织化的模式逐步向相对分
散和社会化模式的转变,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关注和研究逐步深化。2010年薛敏在《论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一文中指出必须把握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做好非正式
下一篇:学习指南课程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