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层教学课题实践(1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廖世承主持南京师大附中工作时就提出:“我们觉得教育的事业,是一种实验的事业。要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把教育原理,时常去应用,时常变通,才有改进的希望。”锐意教育教学的实验与改革是南京师大附中的百年传统。
特别是1980年始,学校在高中进行了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开设劳动技术科,设立社会实践科,健全课外活动体系,用学分制进行非必修课程系统的管理等一系列课程结构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先后有50多位教师为1980年至1991年在校学习的11届学生(共3119人)开设了选修课程、劳动技术科等40多门。依学校教研室历年的跟踪调查,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和学生本人对这种宏观的课程结构改革与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即使如此,由于学校开设选修课程等的时间(课时)与空间的限制与制约,这种课程的优越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非常单一,只有全国统一的必修课程,教学计划缺乏弹性。针对这种情况,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在高中
一、二年级加设单科性选修课程,在高三年级开设分科性选修课程。这项课程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课业负担不过重,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个性发展。应该说它比原先的计划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个《调整意见》还有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个性的时间比较少。高一、高二每周单科性选修课时很有限(分别为3~4个课时,只占总课时的9.4%~12.9%)。高中三年中,前两年必修课程占的比例过大(高
一、高二每学年34周,高三只有24周)。
第二,教学内容结构不尽合理。以重点中学为例,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并且大约六分之五的学生将来是学理工的,但在高一、高二年级时,对理、化学科的要求都比较低,而某些知识点要求的降低,同时会影响这门学科思维发展的层次,若到了最后一年来补缺和提高是很困难的。如果提高平时理化教学的要求,又要影响将来学文科类的学生的发展。因此这种机械的“二一分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对各类学生,无论从学科知识体系,还是从智力发展水平,都缺乏一个合理的系统结构。
上一篇:国际贸易地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