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安徽地域文化考试解答题(11)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医药发展史上功不可抹。葛洪《肘後备急方》是最早记载结核病、天花等传染病的着作。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撰《本草集注》、《药总诀》、《肘后方百》等均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名着,至今仍具参考价值。道教炼内丹也是为了长生成仙,但它的修炼方式含有古代养生学的原理,以及气功许多功法,说明了内丹蕴藏着某些科学的成份。道教经典总集《道藏》内容十分广泛,除了道教理论外,还包括了政治、哲学、医药、化学、生物、保健、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着述,堪称中国文化宝库。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关于道教的诗、词、戏剧、小说。道教崇尚神仙,魏晋南北朝时就出现了《游仙诗》、《步虚词》,这些诗歌或借神仙之说抒发情怀,或描绘神仙飘逸轻举之妙,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陆修静等,均是写此类作品的能手。唐代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世人誉之为“诗仙”,诗作亦颇具神仙思想。元、明以后也有很多戏剧、小说以神仙故事、道教人物故事为题。道教尊奉的“八仙”就多次成为不同体裁作品的主角,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人物。
(三)道教与中国古代艺术
在艺术上,道教对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书法、音乐都有影响。历代的神仙画、神仙像既是道教神像,又是极珍贵的艺术品。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等都是尊奉天师道的着名书法家。道教的音乐优美悦耳,它吸收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的营养,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宝贵财产。
33、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文人雅士。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无疑肯定了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
34、佛教“四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即真理。四谛包括苦、集、灭、道四个方面。“苦谛”是佛教的出发点。佛教认为世事无常,人生充满了苦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七种痛苦充斥了人的一生,并且只要身处轮回之中,这些痛苦就无法避免。“集谛”是对众生痛苦根源的解释。至于产生痛苦的根源,佛教认为正是众生贪、瞋、痴、疑等欲望招来了生死烦恼的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对于佛法真理的不察、对于宇宙真相的无知导致了种种不幸。“灭谛”,指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下一篇:高考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