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五十年(7)

时间:2025-07-11

汉语拼音历经五十年的路程

为什么会改行研究拼音?这源于周有光的一项业余爱好,他对字母颇有研究。

1923年,17岁的周有光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这是一所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入学报到的第一天,周有光对学校独特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学校通过字母管理法,来管理图书。因为汉字缺少一个严密固定的排列次序,人们要从一长串名单里寻找一个书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这种用26个罗马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排列的方式,简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1954年,周有光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新书《字母的故事》,出版了。这本薄薄的小书,以活泼有趣的笔调,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字母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毛泽东对这本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5年10月,周有光被任命为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这年11月,周有光针对什么是民族形式,发表了看法。他说民族形式的形成,往往经过一个习惯培养时期。经过培养,胡琴可以变成国乐,旗袍可以变成汉服,外来字母可以变成民族字母。

周有光的观点,得到了拼音方案委员会的认同。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如果新的书写符号更好地服务于汉语,那只会让民族形式更加巩固。

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工作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评价他:“许多文件只有经过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1955年,拼音方案委员会成立后,毛泽东委派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和专家们联络。

与此同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也向毛泽东反映了专家们的意见。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路口。

1956年元旦这天,《人民日报》的排版形式发生了变化。原来竖排的文字改成了横排,在中国大陆,流行了几千年的文字排版形式改变了。人们在这点滴的变化中,感受到了一个特别年月里的特别意义。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中央就召开了知识分子大会。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批示:“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

1956年2月,采用拉丁字母制定汉语拼音的工作正式开始,但是还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向拼音方案委员会涌来。吴玉章
特意把持反对意见的人,请来座谈。

聆听每一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民主的作风,保证了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和完善。而来自拼音方案委员会专家们的解释,消除了人们的顾虑。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汉语拼音的制定原则:汉语拼音采取拉丁字母的字母形式,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语拼音五十年(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